语言
首页 > 信息披露 > 中心动态

尹满华:讲好中国故事 扬港影视优势

2011年,中国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自此,中国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虽然说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但纵观全球,国势强、文化兴,西方的英美文化引领全球超百年,东方的日韩文化近年席卷全球,就是明证。

2020年,中共中央19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 “文化强国” ,这是中国首次明确建立成为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今年初公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 ,特别提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网上网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开展“感知中国”、“走读中国”、“视听中国”活动,办好中国文化年(节) 、旅游年(节) 。建设中文传播平台,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 。

既然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国策,各界积极反应,参与其中,就显得理所当然了。自此,“讲好香港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这二句口号,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高峰论坛、政策宣讲会。

大家不禁会问,讲故事,除了提升国家形象,避免误解,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以外,讲故事能拉动经济发展吗?对的,讲故事对经济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且叙事经济学(Narrative Economics)更是一个严肃的经济学课题(叙事与故事略有分别,我们都不是经济学家,暂时忽略不作讨论)。市场甚至认为,叙事经济学甚至给行为经济学的影响力更大,因为先有故事后面才有行为。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斯特灵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 (Robert J. Shiller) ,在他2019年出版的新书《叙事经济学:故事如何传播并推动重大经济事件》(Narrative Economics: How Stories Go Viral and Drive Major Economic Events)中,强调了叙事的重要性,书中使用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数据,从1929年股市崩盘和1930年代大萧条,到近年的比特币兴起,来分析研究那些影响经济行为的流行事件背后的叙事塬因。他认为人们并非简单地喜欢好记的或者漂亮的话,而是喜欢深层次的故事。深层次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一定是触动了人们最塬始的情感本能,而不一定是故事简单的真相。

席勒认为说到底,叙事是文化、时代精神和经济行为快速变化的主要载体。有时,叙事与时尚和狂热融合在一起。精明的营销人员和推广人员(包括政府官员和政客)然后扩大他们,试图从中获利。所以说,选好一个题材,讲好一个故事很重要,无论在政府形象或经济层面都很重要。

那幺,香港拿什幺来讲故事,提升形象、拉动经济呢?笔者认为影视产品是一个良好的方向。东京奥运国家运动员访港期间,“亚洲飞人”苏炳添表示,”从小看香港剧集长大的”。笔者相信,全世界与苏炳添(1989年出生)一样的华人,从二零后到八零后,甚至部分九零后,都是看香港电视剧、电影、听粤语歌长大的。香港电影是香港的名片,应该用这个载体好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香港故事。

在电影发展方面,香港一直有东方荷里活的美誉,中西合璧一直是我们的文化特色。早前,香港金像奖导演张婉婷在出席一个论坛时,提出”影视作品可以把国家的文化展示到国际上,香港有数一数二的明星,比如成龙,他把香港带去了国际。他为什幺成功呢?因为他就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比如李小龙,虽然是学功夫, 但他同时也跳西方的舞蹈,他学《易经》和《道德经》,但也在美国学哲学。”

香港的文化特色向来独树一帜,在历史的长河中包容了华洋共处的特点,在百年变迁中自然形成的文化风貌,无法模仿亦不能再复制。近年,内地与香港的文化逐渐合流,将会形成新一派,但香港的独特文化不会被吞噬,反而随之更发展出新的风貌,尤以影视方面见效更甚。


日期:2021年12月16日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栏名:神州华评

撰文:尹满华 国际文交所董事局主席

上一頁

下一頁

< a href=' '>网站对话
< a href='https://en.live800.com'>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