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满华:新股发行注册制是A股长期牛市的催化剂
中国股市是典型的以政策为导向的股市,投资致胜之道,就是顺策而行。中央的片言只字,足以影响中国经济和股市的发展,因为政策影响经济,经济主导股市。因此,投资中资股必须跟着国家政策走,必能少缴学费、多赚收益,才是投资中国的上上策。
中国A股自2007年10月16日,创下上证综合指数历史高位6124点后,拾级而下。除2013至2014因允许股票质押和鼓励重组,而造就的一轮5000点「杠杆牛亅或者是「重组牛亅外,十五年来,只有波幅没有升幅。执笔之时,上证综合指数只剩3248点,即从历史高位下跌47%!如何走出熊市,实现「中国A股伟大复兴投资梦亅,成为境内外一众股民最为期待的事情。
笔者亲身经历过2004年至2007年,中国A股由熊到牛的全过程,深信2007年的牛市,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行,提升了市场信心,直接导致的。那幺,中国A股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能否成为A股从熊变牛的主要催化剂?鉴古而知今,回答此问题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何为股权分置改革。
要谈股权分置的改革,首先要搞清楚何谓「股权分置」?股权分置是指中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塬因和特殊的发展演变中,A股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部分股份上市流通(称之为公众股) ,部分股份暂不可以上市流通(称之为非流通股),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这一制度和结构为中国内地市场的一大特色。截至2004年底,中国内地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为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而国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便占了74%。
「股权分置」或许是新名词,但股权被分置却由来已久。当1990年中国内地开始建立股票市场时,国人绝大多数对股票这一新鲜事物还很陌生及缺乏认识。一般内地企业融资也不会像今天那样按照公司法规(那时还未有制定公司法规)设立公司、公开发行股票,而只是把股票市场作为企业内部改革服务的工具而已。而那些被选中可以上市的企业和公司其实早已运作多时(例如青岛啤酒、广州广船等),其庞大的实物和货币资产经评估后,作为国家股和法人股票,并发行社会公众股在股票市场上市交易。同时,为了保障企业本身的职工的利益,在企业内部发行职工股,而这类股票在一定的期限内是不可上市交易的。个别公司的国家职工股竟占公司股本总额的90%以上,能在市面上流通的股份不足10%。所以自1990年至1994年,中国内地上市公司虽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由于国企股份制改造产生的国有股却事实上处于不可上市流通的状态,其他公开发行前的社会法人股,自然人股等非国有股也被划入不上市流通之列,这便事实上开始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
股权分置现象在股票市场运行之初,似乎副作用还不很明显。但随着中国内地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股权分置本身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便日渐浮现。
股权分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及限制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十多年的中国股票市场历程已印证了股权分置对证券市场带来的潜在损害。
正是因为有股权分置的存在,造就了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而乱抽水,从而使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有「圈钱」的冲动,而不会关心公司股价的表现。下周再续。
日期:2023年2月11日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栏名:神州华评
撰文:尹满华 国际文交所董事局主席